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

Questions from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

〈1.攝心分別品〉問題思考
( ) 1. 能體驗(或知道)目標(或所緣)的究竟法是:1.心與心所 2.具名色法 3.涅槃 4.以上皆是
( ) 2. 心的「憂受」是:1.果報心 2.不善心 3.無因心 4.以上皆是
( ) 3. 身體的「苦受」是:1.果報心 2.不善心 3.有因心 4.以上皆是
( ) 4. 捨俱推度心是:1.欲界心 2.果報心 3.無因心 4.以上皆是
( ) 5. 心分為八十九種是因為:1.整理的結果 2.法爾如是(原來就如此) 3.經典所說
( ) 6. 善眼識不是:1.善心 2.無因心 3.捨受 4.欲界心
( ) 7. 無因唯作心:1.不是某因的果報 2.不會產生果報3.沒有無貪.無瞋.無癡4.以上皆是
( ) 8.「果報心」是 :1.無記 2.不是造業的心 3.有取對象(所緣) 4.以上皆是
( ) 9.「智相應」不出現於: 1.無因的果報心 2.有因的果報心 3.有因的唯作心4.善心
( )10. 美因心不包括:1.欲界善心 2.初禪心 3.五識 4.出世間果心
( )11.能生起捨受的心包括:1. 瞋心 2.貪心 3.身識 4.以上皆是
( )12.能造不善業的心:1.五門轉向心 2.貪心 3.眼識 4.色界初禪心
( )13.色界心沒有:1.善心 2.不善心 3.果報心 4.唯作心
( )14.不善耳識是:1. 不善心 2.憂俱 3.意識界 4.無因心
( )15.世間心包括:1.五門轉向心 2.阿羅漢初禪心 3.阿羅漢唯作心 4.以上皆是
( )16.阿羅漢入果定是:1.出世間果報心 2.出世間唯作心 3.世間唯作心 4.禪那心 
( )17.不能產生果報的心,包括:1.生笑心 2.五門轉向心 3.意門轉向心 4.以上皆是
( )18.生笑心不是:1.有慧 2.善心 3.能生起於無色地 4.以上皆非
( )19.佛陀與阿羅漢:1.只造大善業 2.不會造善業 3.會造微細的惡業
( )20.「邪見」能出現於:1.貪心 2.瞋心 3.痴心 4.以上皆是

1 条评论:

Samma Ditthi 说...

《表解》中的答案

( 1 ) 1.能體驗(或知道)目標(或所緣)的究竟法是:1.心與心所 2.色法 3.涅槃 4.以上皆是
(說明:任何究竟法都可以作為目標,但只有心與心所能體驗所緣,心與心所不必與色法俱起)
( 2 ) 2. 「憂心忡忡」是:1.果報心 2.不善心 3.無因心 4.以上皆是
(說明:「憂心忡忡」(心的憂受)一定是瞋心,它們是有因(瞋、癡)的不善心)
( 1 ) 3. 身體的「苦受」是:1.果報心 2.不善心 3.有因心 4.以上皆是
(說明:身體的「苦受」一定是無因的不善果報心,它是不善的結果,但不是造業的不善心)
( 4 ) 4. 捨俱推度心是:1.欲界心 2.果報心 3.無因心 4.以上皆是
( 1 ) 5. 心分為八十九種是因為:1.整理的結果 2.法爾如是(原來就如此) 3.經典所說
(說明:經典沒有說到八十九心(ekunanavuti cittani),這是阿毘達摩使用的名詞)
( 1 ) 6. 善眼識不是:1.善心 2.無因心 3.捨受 4.欲界心
(說明:善眼識是欲界無因捨俱善果報心,因此不是善心。)
( 4 ) 7. 無因唯作心:1.不是某因的果報 2.不會產生果報3.沒有無貪.無瞋.無癡4.以上皆是
(說明:無因唯作心既不是會產生果報的善與不善心,亦不是果報心;它沒有貪瞋痴的因,亦沒有無貪.無瞋.無癡的因。)
( 4 ) 8. 「果報心」是:1.無記 2.不是造業的心 3.有取對象(所緣) 4.以上皆是
( 1 ) 9. 「智相應」不出現於:1.無因的果報心2.有因的果報心 3.有因的唯作心 4.善心
(說明:智相應是有三因的心,因此不出現於無因心)
( 3 )10.美因心不包括:1.欲界善心 2.初禪心 3.五識 4.出世間果心
(說明:除去12不善心與18無因心以外的69心,皆是「美因心」,本題之五識是無因善果報心或無因惡果報心)
( 2 )11.能生起捨受的心包括:1. 瞋心 2.貪心 3.身識 4.以上皆是
(說明:瞋心的受一定是憂,貪心的受包括捨與悅,身識的受不是樂受就是苦受,不可能是捨受(不苦不樂受))
( 2 )12.能造不善業的心:1.五門轉向心 2.貪心 3.眼識 4.色界初禪心
(說明:1五門轉向心是唯作心,不能造業;3眼識是果報心,是業的結果,亦不能造業。4不善業只出現於欲界心;而色界心、無色界心、出世間心皆無造不善業的心)
( 2 )13.色界心沒有:1.善心 2.不善心 3.果報心 4.唯作心
(說明:色界心、無色界心各有三組心,包括:善心、果報心、唯作心,而沒有不善心,不善心只屬於欲界)
( 4 )14.不善耳識是:1. 不善心 2.憂俱 3.意識界 4.無因心
(說明:1不善耳識不是造業的不善心,而是受業報的不善果報心;2、4而且是欲界.無因.捨俱.不善果報心;3.雙五識是「五識界」,而非意識界)
( 4 )15.世間心包括:1.五門轉向心 2.阿羅漢初禪心 3.阿羅漢唯作心 4.以上皆是
(說明:除4道心與4果心是出世間心外,其餘81心皆是世間心)
( 1 )16.阿羅漢入果定是:1.出世間果報心 2.出世間唯作心 3.世間唯作心 4.禪那心 
(說明:1.果定是出世間果報心,不是唯作心或禪那心;唯作心是世間心,不是出世間心)
( 4 )17.不能產生果報的心,包括:1.生笑心 2.五門轉向心 3.意門轉向心 4.以上皆是
(說明:生笑心、五門轉向心與意門轉向心皆是唯作心,唯作心既不能產生果報,亦不能作為業的果報)
( 4 ) 18.生笑心:1.有慧 2.善心 3.能生起於無色地 4.以上皆非
(說明:生笑心是欲界無因悅俱唯作心,無因故無慧,無色地眾生没有色身,故不能笑)
( 2 ) 19.佛陀與阿羅漢:1.只造大善業 2.不會造善業 3.會造微細的惡業
(說明:佛陀與阿羅漢雖有善行,但他們的行為不會造任何業,包括善業)
( 1 ) 20.「邪見」能出現於:1.貪心 2.瞋心 3.痴心 4.以上皆是
(說明:邪見只能出現於貪心。)